定義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原因不明的全身性、慢性、發炎性病變。典型臨床表現為對症多發性關節炎,與可以產生關節外表徵及全身的症狀。主要特徵為四肢關節滑膜出現慢性發炎,隨著病情進展,軟骨與硬骨會逐漸被侵蝕,最終使得關節變形或功能喪失。

成因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成因不明,屬於一種自體免疫疾病。人體免疫系統正常應該保衛我們的身體,免受感染與疾病侵襲,但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免疫系統,會攻擊關節的健康組織,可能會進一步影響心臟、肺部、神經、皮膚等器官的健康。可能提高類風濕性關節炎風險的因子包含:

  • 性別,女性風險大於男性
  • 年齡,最常於中年發病
  • 有家族史
  • 有吸菸習慣
  • 過重

流行病學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最為普遍的一種自體免疫疾病,全球成年人口中的盛行率約為1%。估計全台約有10萬人患有類風濕性關節炎,男女比約為1:3。

症狀及症候

常見症狀:

  • 關節腫脹
  • 疼痛
  • 關節僵硬,早晨及久未活動後尤其明顯
  • 疲倦
  • 發燒
  • 食慾不振

隨著類風濕性關節炎持續發展,症狀也會逐漸蔓延至手腕、膝蓋、臀部、肩膀等各處的關節。大約有40%的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沒有關節相關的症狀,其他可能出現症狀的部位包含

  • 眼睛
  • 皮膚
  • 肺部
  • 心臟
  • 腎臟
  • 唾腺
  • 骨髓
  • 血管
  • 神經組織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常見併發症:

  • 骨質疏鬆症
  • 類風濕結節
  • 眼乾與嘴乾
  • 感染,流感、帶狀皰疹、肺炎等等
  • 腕隧道症候群
  • 淋巴癌

檢測及篩檢方法

實驗室檢查

  • 血球沉降率 (ESR)
  • C反應蛋白 (CRP)

評估

符合「至少有一個確定臨床滑膜炎,且滑膜炎無法以其他疾病解釋」標準的患者,可以透過美國類風濕病學院 (ACR) 推出的2010年類風濕性關節炎分類準則診斷:

治療方案

藥物治療

  • 高劑量/脈衝注射類固醇:能有效抑制發炎反應,但長期使用會有許多副作用
  • 非類固醇抗發炎藥 (NSAIDs)
  • 疾病調節抗風濕藥物 (DMARDs) :透過控制免疫系統反應,降低ESR與CRP指出,以改善類風濕性關節炎病程。藥效通常於3-4個月後顯現,開始服藥後至藥效顯現前,可使用低劑量類固醇過渡,首選藥物為 methotrexate滅殺除癌錠(常見副作用包含口瘡、腸胃不適)。
  • 生物製劑(以下皆為健保給付藥物)
  1. Etanercept恩博
  2. Adalimumab復邁
  3. Golimumab欣普尼
  4. Orencia恩瑞舒
  5. Actemra安挺樂
  6. MabThera莫須瘤

手術治療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以內科藥物治療為主,若服藥治療6星期後,類風濕性關節炎仍未改善,醫師可能會開始考慮進行手術治療。常見手術有:

  • 滑膜切除術:移除紅腫的滑膜,可減輕患者疼痛與提升關節的靈活度。
  • 人工關節置換術:移除關節受損的部分,植入由金屬或塑膠製成的人工關節。

生活照護

  • 規律運動,每日進行2次主動與輔助性關節運動,例如騎腳踏車、游泳、編織等等。
  • 休息充足,每小時休息10分鐘、每日睡足8小時。
  • 透過冰敷止痛。
  • 熱療,減輕肌肉痙攣,讓關節活動更加容易。
  • 紓解生活壓力,放鬆身心,若有需要可接受心理諮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