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是許多心血管疾病好發的季節,其中也包括死亡率相當高的急性主動脈剝離,前幾年的新聞報導都有提及知名藝人因主動脈剝離而逝世。主動脈剝離發生前有什麼前兆嗎?有辦法檢查得出來嗎?有沒有其他可以避免主動脈剝離情況發生的方法呢?

為什麼冬天是主動脈剝離旺季?

聖誕節、過年前後是天氣變冷、家庭團聚的時節,也是心臟血管外科醫師要加班的時期,因為心臟血管外科最可怕的疾病——急性主動脈剝離,常常在這個時候發生。

主動脈剝離的危險因素有:

  • 長期不受控制的高血壓
  • 老化或血脂肪異常造成的動脈粥狀硬化
  • 先天性的瓣膜疾病或是結締組織疾病

主動脈剝離最可怕之處,在於發生前通常沒有任何前兆,一旦發生,進展非常快速,最終可能造成心肌梗塞、中風、腸胃道缺血甚至死亡。

人體的血管會隨著外界環境的溫度而跟著擴張或收縮,來調節溫度,讓身體能維持恆溫。一到冬天,室內外溫差變大時,當人從溫暖的室內走到寒冷的室外,血管就會急速收縮,本身就有血管硬化或先天不良等問題的人,就很容易發生血管內壁破裂,進而造成主動脈剝離。

可以想像自己的大動脈是一條彎彎的蛋捲,動脈血管周圍由一層層不同的組織包圍而成,而最內層的血管內皮容易隨著年齡與血液品質變化,變得愈來愈脆弱,一旦破了一個洞,強勁的動脈血液就會從破洞衝出,流入血管的中層和外層間,把血管內皮與外層的組織衝開,進而影響主動脈真腔內的血液流動。

主動脈剝離有哪些症狀?有辦法預警嗎?

主動脈剝離是心臟外科最有名的急症,急性主動脈剝離的死亡率從症狀開始大約每1小時增加1%兩天(48小時)後上升至近5成,若患者身體情況無法承受,就必須要做緊急手術。

急性主動脈剝離的患者到急診室後,急診醫師通常會盡快安排血管的電腦斷層,以決定受影響的範圍,再找心臟血管外科醫師評估緊急手術的可行性。

主動脈剝離患者的症狀,會隨著血液流到不同的位置而有所不同。主動脈剝離若影響到冠狀動脈,就會出現心肌梗塞的表現;影響到頸動脈可能引起中風;影響到腸胃道則會造成腸缺血。

急性主動脈剝離  (又稱為A型主動脈剝離)影響範圍為心臟剛出來的升主動脈,典型症狀是由前胸到後背的劇痛,起因於主動脈從心臟出來後像是一根拐杖,會貫穿前胸到後背提供全身血流。

搶救主動脈剝患者 醫療資源是大問題!

主動脈剝離的手術除了需要更換掉病變的升主動脈之外,經常會合併血管繞道以及導管支架置放等手術,目的是為了把血管內皮的破洞修補完整,或是用支架隔開以防止日後更加惡化,同時針對缺血的器官做挽救。

以急性升主動脈剝離來講,大多手術是「搶救」性質而非「治癒」,講白一點,就是「不開死亡率非常高,開了也還是可能有嚴重併發症」。

台灣部分地區面臨醫院及醫師不足的窘境,在緊急時刻找不到能夠立即處理主動脈剝離的醫院與醫師,使得患者因此耽誤治療。由於現今健保制度讓醫療院所必須壓低成本,才能獲得足夠的利潤。醫療院所難有足夠的心臟外科醫師共同分擔24小時輪值的生活。除此之外,主動脈剝離手術還需要動用能夠暫時取代心臟功能的心肺循環機,與專業的體外循環師,這些所費不貲的器材及人力,很難單純在醫院待命,以醫療院所的成本來說太不划算。

前述的問題就會導致在地區、區域醫院急診的醫師們,很常在下了主動脈剝離的診斷後,就要開始一間間醫院打電話找醫師來開刀,最糟的情況就是在找醫師的過程中,患者突然惡化到無法承受手術,一條生命就這樣逝去。

由於前陣子名人猝逝的相關新聞,不少民眾對於心血管保健相當關心,若要預防急性主動脈剝離,建議平時就要做好血管保健,如血壓、血脂肪、血糖的追蹤檢測及控制,血壓的測量以及定期健康檢查都要注意。在特別好發的秋冬時期,也建議民眾做好自身保暖,避免經常出入溫差太大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