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重點:

  • 中醫如何看精神疾病?
  • 中醫如何看焦慮、憂鬱、躁鬱?

中醫如何看精神疾病?

中醫理論中的精神疾病,是指對意識、思維、情緒等精神活動發生障礙或異常的證型(例如書籍中記載的癲狂、癇症、鬱症、臟躁、百合病等)。

《黃帝內經》中就有說:人體出現不適的原因除了外在病邪的影響外,還有內在的情志問題。中醫將情緒分為七情(包含怒、喜、思、憂、恐、悲、驚),以及五志(跟肝、心、脾、肺、腎五臟相關的情緒)。

這些五志七情對人體的自律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影響最深,也會影響腸道(例如腹脹、腹瀉、便祕)、免疫功能,甚至會造成大腦皮質功能的混亂。

《黃帝內經》的原文提及:「狂言者是失志,失志者死。」或是「衣被不歛,言語善惡,不避親疏者,此神明之亂也。」等等,在現代醫學中都屬於身心科醫學的範圍。

面對精神疾病或是心理疾病,中醫怎麼看呢?以「焦慮」為例,初期症狀有點類似中醫的臟躁。經典古書中說:「婦人臟躁,喜悲傷欲哭,象如神靈所作,數欠伸。」嚴重的焦慮會持續性或突發性出現緊張和不安,甚至擔心自己會失去控制。

中醫治療可以解除其生理症狀,例如心悸、胸悶、睡眠困擾等,其次查清心理狀態,抽絲剝繭理清情緒。平常應減少或抒發情緒不順遂的累積,可由深呼吸、運動、對生活增加信心和樂趣、對外或找尋管道尋求幫助。

中醫如何看焦慮、憂鬱、躁鬱

在中醫學裡,與這四個疾病相關的描述散落於不同證型。例如:中醫學的「善憂思」,可見於現代醫學中的焦慮症、抑鬱症、更年期綜合症等疾病;中醫學的「煩躁」,常見於有外來病毒細菌感染時、受寒著涼或是受熱感冒,也是情志失調表現之一;中醫學的「癲」,於現代醫學為思覺失調症、躁鬱症鬱型,情緒異常為主的疾病。

不同於西醫的疾病分類,中醫著重於整體症狀去診斷屬於哪類證候,即辨證論治說。中醫將器官及功能分為五個系統(也就是五個臟腑),這五個臟腑共同掌管我們的五個情志變化。這些變化對於人體氣血的影響,古人在臨床上已經有觀察結果。

《黃帝內經》說:「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思則氣結,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以上變化皆可以由西醫自律神經及內分泌改變來解釋,其中和跟焦慮、憂鬱、抑鬱、躁鬱相關的情志變化有以下三種:

  1. 思:血氣停滯而不行。用腦過度,四肢活動減少,血液或養分較往腦部。
  2. 悲:血氣消退,心系急(心血管系統),肺葉舉(呼吸系統),上焦不通(心肺)。例如有時悲傷過度,彷彿有一堵物在胸口,心肺活動下降,有胸悶、呼吸不到氣的症狀。這個症狀,是否有想到古典小說《紅樓夢》中多愁善感、拿著絹帕咳嗽的林黛玉?
  3. 恐:血氣膽怯,無法往身體上半身輸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