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入冬季後,經常會聽聞中高齡年長者有中風現象發生,為什麼冬天發生中風的機率好像比夏天還要高呢?目前每年台灣36歲以上人口的中風發生率是千分之3,約3萬人,高於美國及英國。中風即將發生時,有沒有前兆呢?中風會好嗎?今天ĒSEN就要替各位朋友們解說中風該如何預防?成因是什麼?有哪些症狀?

中風有哪些前兆?誰中風的風險最大?

中風是由於大腦的血液供應被中斷或減少時發生的狀況,中風會阻斷腦細胞獲得氧氣和養分,腦細胞就會在幾分鐘內開始凋亡。

中風屬於非常緊急的醫療情況,須做出立即性的醫療處置,才能減少腦部損傷或引發其他併發症。

小中風是暫時性的中風症狀,可以透過一些身體細節去判斷,也就是我們所謂的中風「前兆」:

  • 臉部:快中風的人微笑時,臉的一側有可能會下垂
  • 手臂:請小中風的人舉起雙手,可能其中一隻手向下墜或甚至舉不起來
  • 說話:小中風的人可能無法清楚、精準的重複說特定的語詞或句子

若你周遭的人有出現以上的徵兆,就有高機率是發生小中風,應立即將他送醫。

許多因素都會增加中風的風險,包括生活習慣與醫療風險。

  • 生活習慣:肥胖、過重、大量飲酒、暴飲暴食、缺乏身體活動等等。
  • 醫療風險:高血壓、吸菸或接觸二手菸、高膽固醇、糖尿病、睡眠呼吸中止症、心血管疾病等等。

中風有哪些症狀呢?

中風相關的症狀及病徵如下:

  • 中風時,如果是腦部語言區受到影響,可能會口齒不清、詞不達意,或難以理解對方說的話
  • 中風的人臉部、手臂或腿部可能有麻痺的現象,或會突然感到這些部位麻木、無力或癱瘓;通常只會影響身體的其中一側;如果你嘗試將雙手舉過頭頂,其中一隻手開始無力下降,則有可能是中風了;另外,若你的嘴唇一側下垂,也是其中一個中風的症狀
  • 中風者使用眼睛時,可能有一隻或兩隻眼睛突然的視力模糊、視野變黑、或複視
  • 如果你有突然劇烈的頭痛,並伴隨嘔吐、頭暈及意識改變,則你也有可能是中風了
  • 如果是小腦中風,可能會有容易絆倒、失去平衡等動作困難

為什麼會中風呢?中風的成因、高危險因子有哪些?

中風有兩種成因:

缺血性中風

缺血性中風屬於最常見的中風類型,腦部血管會因脂肪累積、血塊滯留而變得狹窄或阻塞,進而導致流往部分大腦的血流量減少,通常會發生在生活習慣失衡的人身上,如因不適當飲食習慣或缺乏運動造成的肥胖、嗜酒者;或是患有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

出血性中風

出血性中風的原因則是血管的滲漏或破裂,發生在腦部的血管,就會導致腦出血,傷害局部腦細胞,與出血性中風相關的因素包括:

  • 高血壓
  • 使用抗凝血劑
  • 血管壁薄的部分隆起(動脈瘤)
  • 重大創傷(車禍)
  • 血管壁中的蛋白質沉積導致血管壁變薄

中風會好嗎? 可以不去看醫生嗎?

小中風通常是暫時性的,症狀會自己消失,但是切勿因為症狀消失就不就醫,小中風的患者很可能會在不遠的將來面臨中風;中風患者通常會因為大腦受損而面臨長期的問題,有些人需要長時間的復健才能回歸中風前的生活狀態,也有許多人在中風後不會完全康復,需要持續性、永久性的照護。

多數中風屬於血管變得狹窄或阻塞的缺血性中風,在冬季時腦部血管容易因天氣寒冷而痙攣或收縮,就比較容易導致缺血性中風的發生。缺血性中風屬於可以透過生活習慣改變、調整體態、控制慢性病來預防的一種疾病,所以想要脫離中風高危險族群,現在就要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