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有對物質上癮的行為嗎?喝咖啡、抽菸喝酒等需多物質需求都有可能使人成癮,「成癮」行為與我們大腦分泌的多巴胺息息相關。研究發現,上癮不一定代表你真的很喜歡,也有可能是多巴胺所引起的慾望,使你不斷想要去觸碰某些使你上癮的物品。ĒSEN特別邀請點點心理學,要跟各位朋友們聊聊成癮心理學。

成癮是什麼?

「成癮」一詞常常在日常對話使用,也常常被拿來開玩笑,但是心理學上面定義的「成癮」沒有那麼簡單。依據美國心理學會(APA)對於成癮的定義,成癮可以視為一種需要被治療的疾病,指一個人因為對於酒精或是其他藥物擁有過度的生理與心理依賴。除此之外也有行為上面的成癮,像是性成癮、網路成癮、賭博成癮等等。

成癮的症狀包括:

  • 無法停止使酒精/藥物或是無法停止成癮行為,甚至冒很大的險去得到酒精/藥物
  • 會覺得需要使用酒精/藥物或是透過成癮行為解決很多問題
  • 對於自己的癮有擺脫不了的思想,可能一直想怎麼樣可以得到酒精/藥物等等
  • 放棄生活中的活動,像是拒絕跟朋友出去或是放棄原本給自己帶來快樂的興趣
  • 很多時候可能會自己一個人使用酒精/藥物或是不讓人知道
  • 一個成癮的人可能會否認自己的癮是個問題,覺得自己隨時都可以停下來,不需要幫忙
  • 酒精/藥物使用過量或是被濫用
  • 沒有使用時經歷戒斷症狀,像是發抖、冒汗、便祕、拉肚子、失眠、癲癇發作、異常行為等等
  • 腦部會因為成癮而受到改變。這些改變會使一個人大幅地想要持續使用酒精/藥物或是做成癮行為,即使有嚴重負面後果也沒有辦法控制自己停下來。當成癮已經形成的時候
  • 能不能夠停止已經不是一個人的意志力或是道德的問題,而是一個人的腦部已經受到改變,需要專業醫療協助才可以有效解決。

實驗結果指出,成癮和喜歡不同

為什麼會上癮呢?若要解釋形成成癮行為的條件,就必須要說到「想要」與「喜歡」,然而研究指出,在特定情況下這兩個要件是可以被分開的。心理上有一項機制稱為「獎勵作用」,其中「想要」所指的是,受特定事物的吸引,期待、渴望或追求獲取相關獎勵,可能和大腦分泌的多巴胺有關,可能是有意識地被吸引,也可能是下意識的渴望。「喜歡」則是主觀喜愛某些事物帶來的獎勵,進而影響心情上的愉悅感。在成癮心理學上,促發成癮行為的是我們對於某些事物的「想要」

多巴胺為一種神經傳導物質,它的分泌會影響生物學習「獎勵機制」,美國密西根大學心理學系研究員莫拉萊斯 (Ileana Morales) 整理分析多份研究後指出,接受使多巴胺缺陷的基因轉殖實驗的老鼠們,由於大腦無法自行合成多巴胺,長大後不僅無法學會覓食,也缺乏食慾反應。由這項實驗可以得知,食物對於生物來說是生存的必要條件,卻非「喜歡」的事物,而大腦分泌的多巴胺可以促進生物體受食物吸引、學習食物帶來的愉悅感,並完成獎勵機制,以維繫生命。

這項多巴胺研究又和上癮有什麼關聯性呢?當我們已透過多巴胺的獎勵機制學習到某些事物會帶來愉悅感後,往後看到相關事物便會反射性直接去做。當反覆進行同件事無數次後,「想要」和「喜歡」這兩個多巴胺引起的要件就有可能分離,只剩下「想要」,因此成癮者多是因體內多巴胺受體過度敏感,而容易引起不斷對成癮事物「想要」的條件,導致上癮行為發生。

上癮如何改變你的大腦?

美國酒精濫用與中毒國家研究機構所長庫布 (Dr. George Koob) 強調,過去人們總是誤解戒除成癮是選擇或道德問題,然而我們的大腦會隨著對事物的成癮習慣而改變,要讓大腦恢復到正常、無成癮的狀態,大腦需要付出非常大量的運作,且過去因成癮而服用的藥物或酒精愈多,對大腦造成的破壞就愈大。

健康的大腦會透過「獎勵機制」讓我們建立起良好的感覺,再利用「激勵機制」使我們重複做相關的行為,同時也會在身體有危險時,阻止我們進行特定行為;反之,當我們對某種物質上癮後,使你上癮的物質會劫斷我們大腦中的「獎勵機制」,使我們愈來愈想要這些上癮物質,並且不會有危機感產生,也就是說我們將無法停止不斷攝入酒精、藥物等危險行為。

在上癮心理學上,成癮的狀況讓我們無法自控地「想要」特定物質,不是因為「喜歡」,而是當我們戒斷這些物質時,受傷的大腦會讓我們產生無法感到愉悅的焦慮感,進而促使我們不間斷的攝取成癮物。

看完這篇介紹,各位朋友們是否更加瞭解成癮了呢?點點心理學與ĒSEN呼籲大家,如果發現自己有非法藥物成癮的問題,必須要盡快求助專業醫師,才能達到最完善的治療建議和戒除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