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
皮膚搔癢持續超過6週,便定義為慢性搔癢。癢雖不致立即危及生命健康,但可能造成患者相當大之困擾,也可能是全身系統性疾病的警訊。
蕁麻疹
流行病學終身盛行率達50 %,發生率極高。
症狀
急性發作
- 劇癢
- 有發熱感,但不會發燒
- 全身會零星分佈風疹塊,風疹塊看似蚊蟲叮咬,但多數較大,有時會有融合現象
慢性發作
- 反覆發作逾6週
- 皮膚劃紋現象
- 可能無皮膚病灶,只感到癢
- 合併其他感染
- 眼眶腫、嘴唇腫、食道腫、呼吸道腫等血管性水腫現象
- 吞嚥困難
異位性皮膚炎
成因
- 遺傳:親屬有異位性皮膚炎症狀的孩子,較有可能出現異位性皮膚炎,假如雙親皆為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則孩子患有異位性皮膚炎的風險更高。
- 環境因素:包含刺激物質(洗髮乳、肥皂、消毒劑等等)、 過敏原(寵物、花粉等等)、微生物(病毒、真菌等等)、食物(蛋、堅果、黃豆製品、小麥製品等等)、過熱與過冷的氣溫、荷爾蒙、壓力。
症狀嬰兒常見症狀
- 乾、癢、鱗狀皮膚
- 頭皮與臉頰上有紅疹
- 紅疹可能會流膿、流湯
兒童常見症狀
- 手肘、膝蓋皺褶處出現紅疹
- 紅疹處皮膚呈鱗狀
- 部分皮膚暗沈或較亮
- 皮膚極度乾燥或鱗狀
成人常見症狀
- 脖子、臉部,特別是眼睛周圍出現紅疹
- 兒時的皮膚鱗狀症狀與紅疹更加嚴重
- 紅疹更常出現於膝蓋、手肘皺褶處,與頸背處
- 患部非常乾燥
- 皮膚感染
治療
- 第1線治療-類固醇:類固醇可快速消炎、止癢,通常會搭配抗組織胺與塗抹保濕產品。缺點:無法針對皮膚問題治本,長期使用類固醇可能會有月亮臉、生長遲緩等副作用。
- 第2線治療-類固醇搭配外用鈣調磷酸酶抑制劑:提高類固醇藥物劑量,搭配外用鈣調磷酸酶抑制劑(tacrolimus或pimecrolimus藥物),常見的外用鈣調磷酸酶抑制劑有普特皮軟膏 (Protopic) 與醫立妥乳膏 (Elidel) 等等。可搭配紫外線光療。缺點:作用較第1線藥物慢。
- 第3線治療-傳統免疫調節藥物與生物製劑:傳統全身性免疫調節藥物,例如Methotrexate滅殺除癌錠、Azathioprine安思平、Cyclosporin新體睦。
- 生物製劑-Dupixent杜避炎慢性的重度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在服用上述3款全身性免疫調節藥物中至少2種12週後,若無效或有客觀證據產生不良反應,且已照光治療每週2次、持續12週。可申請健保給付使用杜避炎。
- 其他輔助療法:魚油、益生菌、乙型轉化生長因子TGF-β等等。
脂漏性皮膚炎
好發於換季、壓力大、睡眠差、應酬較多時。
症狀
- 頭皮或臉之T字部位出現過量皮屑
- 合併紅、癢
- 症狀反覆發作
汗皰疹
初次好發於20-40歲患者
症狀
- 週期性反覆發生於雙手或雙腳的水泡或紅丘疹
- 有時會有壓痛感
- 水泡消退後有脫屑現象
- 多為雙側發作
足癬/香港腳
成因
皮膚表淺性黴菌感染。
症狀
- 週期性反覆發生於雙手或雙腳的水泡或紅丘疹
- 有時會有壓痛感
- 水泡消退後有脫屑現象
- 多為雙側發作
治療
足癬的治療效果時常不佳,主因為大眾認為「不癢就是已治癒」,未繼續遵守醫囑服藥。正常應塗藥至不脫屑後1-2週。
毛囊炎
成因
- 台灣濕熱氣候
- 生活壓力大
症狀
- 毛孔部位出現紅丘疹或膿泡
- 病灶常位於頭部軀幹
- 病灶疼痛
- 少數細菌性與多數芽苞菌毛囊炎會合併搔癢
疥瘡
常見於安養中心、醫院或護理之家。
成因
- 疥癬蟲媒介的傳染病
症狀
- 除臉部外,散在性分佈各式丘疹、膿泡或結節
- 指縫或手腕處出現疥隧道
治療
- 治療於消滅疥蟲、衣物消毒,與預防交互感染
乾燥性皮膚炎
成因
- 老化
- 個人體質
- 清潔、保養不當,造成皮膚油脂流失、保護膜被破壞。
症狀
- 發炎
- 發癢
- 部分患者會臉部屬油性肌膚,但四肢相當乾燥
接觸性皮膚炎
成因
觸碰過敏性、刺激性物質,常見過敏性與刺激性物質有:
- 鎳、鉻金屬
- 隱翅蟲
- 咬人貓
- 痠痛貼布
症狀
接觸部位可能會有以下症狀
檢測及篩檢方法
必要檢查
病史詢問
- 藥物史
- 暴露史
- 皮膚癢狀況持續多久
- 是否有合併全身性症狀
- 近期生活環境是否改變
- 過去病史,是否有系統性疾病
輔助檢查
理學檢查
- 皮膚鏡:高倍數放大鏡,可觀察皮膚上的微小病灶
- 黴菌顯微鏡檢查 (KOH)
- 烏氏光 (Wood ‘ s light):部分細菌與黴菌會在烏氏光照射下顯現
治療方案
生活改善
- 居家、工作環境通風穿著排汗、透氣、親膚衣物
- 洗澡水不過熱,避免過度清潔
- 注意保濕,洗澡後塗抹乳液、乳霜、凡士林等保濕產品
常見外用藥
皮質類固醇:依不同部位使用不同強度之類固醇,在臉部、陰部可使用弱效類固醇,手腳軀幹,則可使用中、強度類固醇。當病況改善,使用類固醇的頻率與次數應逐漸減少
- 副作用:長期使用恐怕有血管擴張、皮膚萎縮等不可逆副作用
局部免疫抑制劑:作用機轉為抑制T淋巴系統,具有抗發炎、止癢效果,局部刺激較大,塗抹後會有灼熱感。
- 常見品項:pimecrolimus(Elidel醫立妥)、tacrolimus(Protopic普特皮)
冷劑:薄荷、樟腦、爐甘石洗劑等等,可作為輔助性治療。
常見口服藥物
抗組織胺
第1代抗組織胺:
親脂性高,藥效較短,每日需服用3-4次。服用後應避免飲酒、駕車、進行機械操作。
- 常見副作用:暈眩、嗜睡、疲倦、無力、口乾、視力模糊、注意力不集中、排尿困難,與中樞抑制、副交感神經作用。
- 常見品項:Cyproheptadine(希普利敏液、安清敏錠)、Diphenhydramine(明那膠囊、鹽酸二苯胺明注射液)、Hydroxyzine(維泰寧膠囊)
第2代抗組織胺:
水溶性高,藥效較長,每日僅需服用1-2次。大部分藥物由腎臟排除
- 常見副作用:較不會嗜睡、但少數患者服用會有心律不整副作用
- 常見品項:Fexofenadine(艾來錠、飛敏耐膜衣錠)、Levocetirizine(驅異樂膜衣錠)、Loratadine
類固醇:抗發炎效果佳,但長期使用(>2週)易產生全身性副作用,應謹慎使用。
add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