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重點:

  • 異位性皮膚炎的特徵  
  • 異位性皮膚炎的症狀  
  • 常見治療方法  
  • 如何預防異位性皮膚炎發作  

異位性皮膚炎的特徵

異位性皮膚炎的定義

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慢性,並且具有反覆性的皮膚發炎疾病,半數左右的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可能在嬰兒時期就會出現相關症狀,另外三成則約在1~5歲之間發病。患者的基因型內出現了斯聚蛋白 (Filaggrin, FLG) 缺損才會導致異位性皮膚炎的發生,斯聚蛋白是形成完整「表皮屏障」的重要物質,一旦缺損便會影響皮膚角質層的正常防禦功能,也就是說皮膚的保護力並不健全而容易受到環境和過敏原的刺激,進而造成反覆發作的皮膚發炎。

常見族群

異位性皮膚炎上述有提到,主要會在孩童時期發作,但也有機會影響到成年人。這些異位性皮膚炎的患者中,50%~80%會合併其他異位性體質,除了皮膚出現症狀外,還有可能伴隨出現血清E型免疫球蛋白升高(會引發過敏反應)、過敏性鼻炎或是氣喘。

異位性皮膚炎的主要症狀

一般來講異位性皮膚炎的診斷方式主要還是以臨床診斷為主,主要針對患者發生皮膚病變的頻率、型態、分布和症狀去做判定,具有以下幾種比較常見的症狀:

  1. 皮膚搔癢、乾燥、紅疹、流組織液、脫屑、結痂  
  2. 對外在環境的刺激物較敏感  
  3. 急性、亞急性、慢性濕疹—慢性濕疹有可能導致皮膚增厚、顏色變深、粗糙及苔癬化等  
  4. 隨年齡改變其好發部位:四肢關節處、臉頰、頭皮、耳部、頸部、軀幹、眼睛和嘴巴四周等  

大多數的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常合併個人或家族的氣喘、過敏性鼻炎和異位性皮膚炎病史,只要接觸食物過敏原、二手煙、或是空氣污染嚴重的地方等、甚至壓力和情緒都會誘發異位性皮膚炎。

常見的治療方法

異位性皮膚炎的治療主要分成三種:

外用治療

  1. 患者的皮膚較為乾燥,建議每天塗抹一到兩次的乳液,具有保濕和角質層的防護作用  
  2. 若濕疹狀況較嚴重,需使用外用類固醇,或是免疫調節藥膏  

爸爸媽媽可能會擔心在小朋友身上使用外用類固醇會不會出現副作用,但其實只要遵循醫師的指示,以正確、適當的劑量和頻率塗抹在患部,除了能快速消除紅腫癢等症狀,也不會引起全身性的副作用。

口服藥物

口服抗組織胺可有效抑制搔癢的感受,若皮膚發炎的情況較嚴重,醫師會斟酌病情給予口服類固醇或是口服免疫調節劑;若皮膚被抓破皮出現傷口時,為了減少感染疑慮則會開立口服抗生素與其他藥物一起服用。

照光治療

有些較為嚴重的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在口服藥物和外用治療皆已使用的情況下,皮膚仍有大範圍的濕疹病灶時,可以考慮紫外線照光治療;紫外線具有調節皮膚內免疫反應的作用,得以有效抑制發炎,並緩和皮膚症狀。

如何預防異位性皮膚炎發作

異位性皮膚炎來自患者自身基因問題,為對外在環境刺激物的過度敏感所導致的反覆發炎疾病,既然我們沒辦法改變與生俱來的基因問題,可以從外在影響因子著手:

  1. 避免過冷、過熱、過濕、過乾的環境,可以空調或除溼機達到環境條件的控制  
  2. 減少使用皂性過強的沐浴清潔產品,水溫不宜過熱  
  3. 過度流汗時要盡快擦乾,維持皮膚乾爽  
  4. 減少穿著毛衣和尼龍衣物,盡量穿著棉質和蠶絲類衣物減少摩擦  
  5. 若已知有明確過敏因子,如塵滿、寵物毛、蟑螂……等,應盡可能避免接觸  
  6. 保持規律的作息、充裕的睡眠及愉悅的心情  

除此之外,在重度異位性皮膚炎患者中約有40%具有「食物過敏」,容易引起過敏的食物包括:牛奶、蛋類、花生、小麥、堅果類、豆類、有毛水果(奇異果)、帶殼海鮮等。各位爸爸媽媽如果擔心剛出生的小寶貝會出現異位性皮膚炎的症狀,可以從出生時就開始避免接觸過敏原,一般建議在高過敏風險的家庭中,孩童在一歲之前都要避免接觸上述各種食物過敏原,並且在嬰兒時期哺餵母奶,無法餵食母奶時可以經臨床研究證實低過敏性的水解蛋白奶粉替代,從小開始做起是有助於預防異位性皮膚炎發生的唷!

各位朋友們看完以上文章,是不是感覺要注意的事情很多呢?不過有異位性皮膚炎的朋友們也不需要因為這樣而過度受限自己的飲食和行為,通常異位性皮膚炎的患者在經過接觸不同的、可能引發發炎反應的過敏原後,會逐漸知道自己對特定什麼樣的食物或環境刺激物過敏,就像剛剛ĒSEN所說的,大多數異位性皮膚炎都是具有基因來源和家族史的,雖然無法改變體質,但我們可以慢慢學習該怎麼與它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