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治療是一個專業
“不是一個特定療法”
-
🧰 物理治療分不同門派,但目標是一樣的 - 治療病人 - 只是透過不同的方式而已。過度的依賴工具,像筋膜刀、拔罐,或動作測量儀器、運動器材,只會導致自己若沒有這些工具,會變得很空虛。物理治療,一張床就足夠了,並不用依賴花俏的工具;同理,健身訓練,難道沒有器材就不會教了嗎
-
🤲🏻 對我來說,每個治療師應該要有自己獨特的定位,病人選擇再預約回診,是因為治療師的專業,而不是因為器材、工具箱有多大,或數不完的認證。能否與病人的疼痛狀況連接起來,在於同理心,在於治療師本身的經歷。在以前我很常受傷,而因為這個經歷讓我選擇走上物理治療這條路,我希望用我自身的經歷,告訴病人為什麼我現在運動沒有痛症。以身做則,是我當物理治療師,也是我做人的原則。得過且過,紙上談兵,並不是我做病人的原則
-
🖋 「腳踏實地的做,不存僥倖之心」這是我勉勵實習生或還在迷茫的物理治療師的話。透過一小時的時間,告訴病人物理治療的好處。你所學到的,會一直在你腦袋裡,這是誰也拿不走的。希望我在這平台的努力,能啟發更多愛運動的物理治療師,以身做則,走到健身房,把每個動作都做好,作一個健康的榜樣
-

💥 無痛訓練“ 物理治療的工作”

💥 無痛訓練
“ 物理治療的工作”
-
物理治療除了做術後復健、舒緩肩頸痠痛等等之外其實還可以做很多的事情。我主要的治療群族是一些喜愛運動的人,我常教導這些病人如何回到——— 「無痛訓練」。預防勝於治療,可是我們很常都是在受傷之後才了解問題出在哪裡,才知道該怎麼去預防
-
物理治療運動跟一般在健身房的運動不同,並不像卧推、硬舉或抓舉一樣,做越多越好,越重越好。物理治療的運動,是針對身體的疼痛、動作問題,做適當的負重訓練,讓身體知道哪裡要用力,哪裡要放鬆
-
受傷並不可怕。重要的是在這過程中要明白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我們不能一直依賴止痛藥跟打針,雖然止痛藥跟打針能短暫減緩疼痛,但這並不代表受傷的部位已經痊癒。運動是最便宜的藥,適當的進行治療性運動,能幫助你「無痛訓練」

-
“主動運動是主流”
-
我是一個以運動為治療主軸的物理治療師。當今的社會,運動文化非常的興盛,很多人都知道運動的重要性。以運動治療為主軸的成效性並不是我隨口說說而已,最新的醫學研究證明,比較運動介入與手術或打針的治療方式,結果發現他們所得到的效果都是相同的,只是運動所帶來的改變需要更久的時間
-
10年前,我對自己許下一個承諾,當上一位物理治療師,踏入2020年,我已經達成了這個目標,希望能帶著自己的熱忱,改變別人對物理治療的看法與誤解
-
從現在開始,當物理治療師的你,更應注重以運動為主的介入方式,教育病人,運動才是良藥,運動才是治本之道。年輕的治療師,趕快行動吧

-

💥受傷休息不要動?“ 愛運動的你相信嗎 “

💥受傷休息不要動?
“ 愛運動的你相信嗎 “
-
我每次看一位新病人,都花很長的一段時間了解他做了什麼「無效 」治療,才來找我,當中不缺乏針灸、打葡萄糖水、按摩。先別誤會,「無效 」是沒有根治的意思,並不是真的沒有改善疼痛。我個人相信運動總會改變你身體的什麼,那也確實,病人大多數都說我沒有做什麼治療運動,醫生說回去休息就好
-
熱愛運動的你,才不會相信休息不要動這事情,沒關係,我也不相信,可能醫生不了解運動。說實在,從研究去看,完全休息不要動,是一定不會好。從跟病人解釋什麼是相對休息,到如何改變生活習慣的衛教,相信我唯一跟別人做不一樣的,也只是給運動而已
————————————————

💥健身做動作身體會不舒服" 運動的問題交給動作專家”

💥健身做動作身體會不舒服
" 運動的問題交給動作專家”
-
健身風氣盛行,因為重訓、健力、玩crossfit而受傷的人變多。在看診的時候,病人都說有照X光不過看起來沒什麼問題,那到底為什麼會有疼痛呢。答案是你的動作岀了問題,同一種訓練,同樣的動作做太多,常會產生過度使用的問題。醫生依靠影像客觀檢查,在兩三分鐘短時間幫你動一動手腳,是不太能找到動作問題。只是物理治療師會花10分鐘,20分鐘,或更久的時間來評估你的動作,了解你的工作形態,日常生活,才能得出結論,找到疼痛的原因
-
如果真的是有骨折,肌腱斷裂,脫位等等,應該馬上找骨科醫生處理。不過疼痛的來源,並沒有那麼簡單,往往不是影像看到什麼,就是那個問題。動作的問題看醫生不會好,動作的問題要找物理治療

💥 溝通衛教的重要

💥 溝通衛教的重要
-
有一門課在學校學不到,也沒有研習課會辦的是「溝通衛教」 。深入了解病人疼痛的原因,光透過理學檢查,是一定沒辦法達到。到底是薦髂關節還是腰椎滑脫導致背痛,到底是旋轉肌還是斜方肌導致緊繃,有時候不會比知道病人日常生活中的細節,或訓練課表動作按排來得更重要。結構性的問題該先處理,還是動作的品質更重要,這該會是往後很值得討論的話題。不過很確定的一點是,我們作為物理治療師,應秉持自我專業態度,用最實證的方式,來改變病人的生活

💥物理治療的價值
-
上禮拜發了有關於物理治療收費的貼文,希望大家能更了解醫療專業服務的收費。我常用「一分錢一分貨」來形容好的物理治療,收費不過於便宜,我認為也是物理治療師對自身專業的尊重,還有給予病人的形象
-
在台灣自費的物理治療市場,收費範圍從500-3000不等,500塊治療時間比較短,還要多花幾次時間回診,是不是真的有效,請大定自己斟酌
-
一再強調,不管是運動按摩還是經絡按摩,都是民俗療法,意則沒有受到法律規範管理,所以也會常聽到按摩按岀人命等等的新聞。現代人較注重身體健康等問題,有病痛建議儘早就醫,千萬不要抱著佛系放著就會好的心態
-
而作為物理治療師,只按摩不帶運動,那跟民俗療法沒兩樣,浪費了病人的時間金錢,還違背當物理治療師的道德

💥物理治療沒有看一次就可以看好這回事
-
當病人說:「我就剩物理治療還沒試過,所以來試試看」 我大概就知道他是來碰運氣的,只是想看一次有沒有用。我苦口婆心解釋這問題看一次是不可能好,但通常無法改變這種病人的想法
-
病人對物理治療的期待,可能常會受到社交媒體的影響。很多在Youtube Instagram 上的影片說什麼一招可以解決骨盆前傾、兩個運動救救下背痛等等。病人常說我在網路上學了什麼什麼運動,但都沒有用。問題是,這些Youtuber或自稱懂復健的教練,他們大都只是為了點閱率,但這樣的行為會誤導大眾,這會醜化真正的物理治療
-
那真正的物理治療是什麼?那就是病人學了治療運動後回家乖乖做,下次回診再來評估。這樣才是對的方法

💥專業分工
“互相了解很重要”
-
對物理治療的轉介,有賴於各專業對物理治療業務的了解與信任,及民眾對自費物理治療的認知,這也是我上禮拜在論壇想帶出的重點
-
不過卻有人誤解,專業分工是要告訴大家物理治療的優越,或說「如果我去唸書也可以考上物理治療」等等
-
這是扭曲後的歪理,物理治療並沒有想要取代其他職業,更沒有要貶低其他的行業。我是希望讓民眾了解物理治療,才能避免「今天我去看物理治療,應該會有很多按摩」,或是「今天去按摩,我的問題就可以完全好了」這種事情。物理治療師不會說,「今天骨折我可以幫你接回去」,所以相對的也不希望聽到「我是按摩師/教練,我可以做物理治療」的事
-
細嚼慢嚥,思考道理,專業分工,互相尊重

💥物理治療是兩個人的工作
-
物理治療師需具備軟跟硬實力,除了證書以外,還有很重要的是與病人的溝通。物理治療不是在改變病人的疼痛,而是在改變病人的生活模式。要改變生活模式,必須要先從動作開始
-
試著放開著書本跟理論,配合病人,了解疼痛先向病人學習,不急著從研習課找捷徑
-
或許回歸根本,以人回本,透過溝通,加以了解,才是治本之道.

💥什麼是復健“復健就是物理治療”-「誰才是真正在做復健的人?」答案是治療師。另一個問題常讓我在思考:「到底物理治療對病人的影響是什麼」-這問題牽涉的層面很廣,其實我們都知道,有時候治療影響是心理的層面比較多。不過肯定的是,物理治療能改善病人的生活品質,活動度,肌肉張力,而這些都跟我們的動作,步態行走有關-物理治療,就是改善動作的疼痛。不需要打針吃藥,震波針灸,也可以完成。物理治療,也是動作分析的根源。為了守護專業,我們更應告訴大眾我們能怎麼幫助他們,我們跟其他專業不一樣的地方,往前發展,而不是退一步與其他專業競爭,謾罵

💥 當物理治療師
“你為了什麼”
-
常跟病人說,在台灣,不像在國外,當物理治療師的,都不是愛運動的人,而是很會考試的人,不過這即將被改變。如果你的初衷是為了一份安逸的薪水,物理治療師的確是一份不錯的工作。不過,這卻不是我想要的
-
許多高中生來密我說,他是否該選擇這一條路,我說:「如果你希望用運動,來改變病人疼痛,不是每天坐在辦公室8小時,這會是你想要的工作。物理治療師很需要個人獨特性質,敏銳的見解,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性,很影響治療師臨床的手法。這不是你看了別人怎麼做,複製貼上,你也可以這樣做的事。」

💥 我的目的
-
這是前幾天限時動態活動當中一個很好問題,每天看診,都會有病人問我,說很佩服我的熱忱。我好像也沒有跟大家分享過這個問題,如果有3分鐘,可以看看我的想法是什麼
-
我高中的時候是一名籃球運動員,訓練很辛苦,為的就是想當一名職業運動員。但事與願違,坦白來說我的身高距離職業籃球員還有很大一段,所以我慢慢的放棄,轉換自己的跑道
-
在訓練的過程,免不了有一下大大小小的傷害,我那時候一個禮拜會找治療師報到一天,所以我漸漸的了解物理治療,因此對這行業產生了興趣
-
不騙你,在17歲的時候,我就想知道物理治療師的治療內容,所以自己去google人體解剖圖。儘管沒有看的很懂,可是我樂在其中,看得津津有味,想從中領悟出什麼來,但在那年紀大概沒有人會懂
-
考上了物理治療後,我的思緒更明確,總覺得目前(3-5年前)亞洲的物理治療很落後,每每聽到別人說物理治療就是只有「按」,我真的想揍人,不是揍那個說的人,是揍那治療師
-
為什麼?因為那治療師沒帶運動。不管是他不懂,還是他不會,基本的運動還是要帶。是不是大家都認為物理治療就是這樣?地位就這麼卑微,真正改變別人想法的人,去哪裡了
-
新的一代,有新的做法,無論你是治療師,教練,還是只是一般人,看到這邊,希望我能帶給你一點衝擊,讓更多民眾能相信我,相信物理治療師
-
提高眾信力,是改變想法最重要的一步,我以物治療師的身分,在合法、合情、合理之下,才能更有效推廣物理治療,直接照會
-
我還有更多更大的計劃,迫不及待,一起跟上我的旅程吧

💥真的不用物理治療嗎-
你是否也是十字韌帶重建手術後的患者? 或即將要開刀 可是不確定自己要不要做物理治療?-根據一篇2015年的研究, 93位十字韌帶重建後的受試患者,均建議術後應該做20次物理治療。按照受試者回診的次數,分為 高度配合(>15次),中度配合(6-15次),低配合(<6次)
-
結果發現,高度跟中度配合的受試者,相對有更好的生活品質(膝蓋沒那麼痛),更短的康復時間(在手術後一年順利回歸運動場上
-
簡單一句,重建術後越早配合物理治療,對於膝關節的功能恢復,跟回歸運動場上,都有極正面的效益-請不要再延遲做物理治療的時間-
📚 Increased Compliance With Supervised Rehabilitation Improves Functional Outcome and Return to Sport After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 in Recreational Athletes [F. Han, et al.,]

💥物理治療師
“要身體力行”
-
網絡上資訊發達,隨便goggle就可以找到自己的疼痛成因。分享專業資訊的專業人士,說好聽是教育大眾,不過說到做到的,真的有幾個呢
-
在社交媒體分享衛教影片,遇到不同的關節肌肉疼痛可以怎麼做怎麼做,可是從來不見真正在治療的影片,或病人的回饋。這是網紅治療師,不是真的治療師
-
坊間開培訓教育課程,宣導基礎概念的「大師」。很會教,可是也不見得真的在治療。這是老師,不是真的治療師
-
我治療的主軸很簡單,從動作中找到能減緩疼痛的方向,根據醫學最新的研究證據,處方運動,再配合自身訓練經驗,對動作的了解,做適當的衞教,調整
-
請不要誤會,這不是要對誰在點名,只是單純分享我對我工作的態度嚴格把關。過度在物理治療渲染娛樂的成分,只會扭曲了大眾對專業的認知
-
我的看法比較吹毛求疵。「手法有用就好」、「都是為了推廣物理治療」,這說不過去
-
曾經我也是因為受傷被迫放棄運動的運動員。不是熱愛運動的你,或許會覺得我的熱忱衝勁有點太瘋狂了

💥不相信物理治療-最難治療的個案並不是什麼骨盆歪斜,幾條韌帶全部斷裂,而是病人的信仰。遇過不少病人,不知道物理治療在幹嘛,平常都去按摩整脊,今天來治療一下,這樣有治好,也等於沒用
-
這其實是一個認知的問題,跟每個人以往的經驗,朋友家人的經驗,社會經濟地位,醫療先進程度來決定。假如是成長在偏遠地區,醫療服務不方便,那更不用說物理治療。這樣接觸物理治療的機會便會降低
-
如果家人都是看中醫或民俗療法,那病人會願意相信物理治療的意願也會降低,就代表病人對物理治療的認知不足,不清楚物理治療如何幫助病人改善疼痛,不清楚原來物理治療師是需要證照,不清楚物理治療跟民俗療法的差異
-
所以常在臨床跟病人的溝通,其實是在改變病人的行為(behavioural change),透過物理治療師的身分,教育病人物理治療師如何幫助改善疼痛。物理治療也需要比較長一點的時間才能看到明顯的改善,所以很重要一點,是教導病人 ,別掉入「按一下就好」,「去喬一喬」的圈套

💥疼痛的問題其實很簡單
“不需要複雜的方法”
-
在中文字詞裡,complex跟complicated都是被翻譯成「複雜」。在面對不同的問題,需要不同的處理方式,這兩個字便會有點不一樣的意思
-
火箭升空,是一個”complicated”的問題。如果有一定的技術,一定的金錢,最後終會成事。如果失敗了,大不了像SpaceX整個火箭都毀了。像心臟手術,如果有受過專科訓練,累積臨床經驗,有可能你也能完成。專業技術在解決”complicated”的問題佔比較重
-
反之”complex”的問題,專業知識並不一定能解決。像照顧小孩,是一個”complex”的問題。不需要特定的訓練,不需要某機構的證照,你也能成為照顧新生兒的高手。新生兒的行為無法完全預知,所以儘管一個坐月子的專家也不一定能控制他們。”complex”的問題沒有一定對的方式去解決
-
另一個很簡單的例子,是減肥。醫師,營養師,健身教練能幫助的很多,可是這些專業意見可能不會比一般常識有用。要減肥,其實只要吃健康一點,多運動也可以;要長肌肉,其實只要進行阻力訓練
-
當我們開始分析一個問題的時候,歸類,系統化,常常會過度讓問題變很複雜”complicated” 。在處理病患疼痛的問題,都會聽過病患說上一位治療師把問題歸咎在筋膜,因為這邊卡住所以影響肩膀,再影響頸椎,再卡住胸椎,所以胸肌會緊,又影響呼吸,再影響膝蓋,先練習呼吸
-
我聽完一頭霧水,更何況病患?無法理解是什麼樣的治療手法,才能讓病患如此困惑。過度複雜化一個問題,在物理治療往往不一定會得到最快速直接的治療效果。還是把問複雜化,會顯得比較專業,會顯得比更勝一籌,更有經驗?還是純粹為了製造問題 ,像骨盆前傾,很多病患也有骨盆前傾,可是經過教練說一下,不是問題也變問題
-
針對疼痛的問題,先從簡到繁,從淺到深。
用心聆聽,言語溝通,從根本出發


所以伸展放鬆都不對了嗎-有一些朋友看不太懂上一篇發文,認為難道去按摩放鬆都是沒有用了嗎錯了。我不認為放鬆伸展有什麼不好的。問題是伸展放鬆運動,被網路的資訊過度放大。當不了解相關專業知識的市民大眾接受這一類資訊後,很容易直覺認為放鬆能解決很多疼痛的問題的確如果你是一位聰明的讀者,閱讀了相關資訊後,應該是尋求相關專家的意見。就像看了打 疫苗 的資訊後,有不了解,應該尋找專科醫師的建議伸展放鬆也是一樣。網路上免費的資訊,幫助很有限。對自身健康有任何疑問,應該身體力行,如果一個伸展沒有幫助,可能代表問題不在肌肉緊繃物理治療某程度上有一定的安慰劑效果,疼痛的改善,生治品質提升,很難判斷說,一定是因為做了這個運動,一定是因為放鬆了某一條肌肉醫學證據告訴我們的,是現實的未知數。在臨床治療,也不能斷定我的治療是最有效,有時候是病患身體自然有恢復的能力希望能幫助大家𨤳清安慰劑與反安慰劑的概念.

肌肉緊繃,是反安慰劑
-
大家對安慰劑效果應該比較熟悉,安慰劑效果白話講就是吃了假藥,卻有實際療效,這在藥物實驗中很常被用來判斷成效

那反安慰劑效果,大家了解嗎

反安慰劑效果是指出一些信念或預期等心理效果,可能會導致疾病產生。白話說就是在網路社群媒體上看了關於身體健康痠痛的資訊,便覺得自己得病了

這在物理治療很常見。常見的例子是:「伸展放鬆運動」

伸展放鬆運動本質沒有不好。可是以反安慰劑的方式引釣讀者點閱,便會給大眾一個「肌肉緊便需要伸展」的概念

肌肉很緊,臨床能用伸展來治療緊繃的感覺,效果很短暫,或幾乎沒有效。相信在臨床工作的治療師,也不會只有教病患伸展便結束治療

物理治療師也是醫療人員,也有衛教大眾的責任。治療除了伸展放鬆運動,還有肌力訓練,平衡訓練,增加式訓練,呼吸訓練等等

單一面向的伸展放鬆運動,並不能給大眾看到完整的治療

像骨盆前傾,長短腳,身體歪斜等等,也有一樣的反安慰劑效應。當我們找不到確實的致病原因時,很常會把問題怪在結構的異常上

如果治療師或醫療人員進一步加強這種概念,只會讓病患陷入更深的惡性循環

呼籲: 當你看到網路上教你的伸展運動,先退一步,思考,大多數肌肉緊繃的感覺,伸展放鬆運動並不能解決
. #jamesthephysio signing out #physiotherapy #rehab #exercises #workout #fisio #fisioterapeutas #placebo #covid #covid_19 #nocebo
#物理治療 #運動醫學 #瑜珈 #健康 #重訓 #肌力 #姿勢 #肌肉酸痛 #疫情趕快走 #健身房 #安慰劑 #疫情 #居家運動 #居家 #反安慰劑 #肌肉 #筋膜リリース

💥按摩的幫助有多大
“科學告訴你”
-
Credit goes to @modernpaincare for the creation of this diagram
.
我們一般對按摩/徒手治療的認知,跟科學最新的證據,是否符合我們的想法呢?這一張圖一次看懂
坊間的課程,推拿的師傅,往往都給大眾一個錯覺 - 「雙手可以改變肌肉或筋膜」、「用手指把骨頭推回去」

事實上,我們靠著雙手能夠改變身體結構的事,並不多

徒手治療/按摩常常被社群媒體過度的放大,對實際有效的影響卻沒有誠實的述說

按摩確實能增加身體活動度,「讓筋變軟」,不過只限於短暫效益

科學告訴我們,按摩能達到身心舒暢的效果,絕大部分是因為降低內分泌系統及神經系統的負擔,讓大腦覺得身體已經放鬆了

我們一般認為「身體痠痛跟筋膜不平衡,或形成沾黏,那按摩可以把肌肉拉長沾黏推開」是錯的我們的一雙手根本不可能做到這樣的事啊所以當你要去按摩的時候,試想想,你今天被按的目的是1. 想要大腦得到放鬆還是 2. 我就只是想要被按因為治療師/按摩師用什麼浮誇的按壓技巧,可能跟你被棒球棍打的效果是一樣,肌肉結構形態不會被改變不同的是,被棒球棍打,大多數是恐慌的時候 ; 同樣,如果被按摩的時候,背景放著重金屬的音樂,可能大腦就沒有那麼放鬆了. #jamesthephysio signing out #physiotherapy #rehab #massage #workout #fisio #fisioterapeutas #knee #covid #covid_19
#物理治療 #運動醫學 #復健 #健康 #按摩 #肌力 #asmr #放鬆 #醫護 #大腦 #退化 #疫情 #居家運動 #居家 #老化 #失能 #筋膜

💥當治療師簡單就好
“Treat with the basics”
-
我整理出現今在台灣的物理治療師都想上的課程,愛學的技術,在上面的倒金字塔

大多數治療師想學的技術,都圍繞著徒手(或按摩)技術,像是筋膜放鬆,或如何把沾黏推開,也是有治療師對筋膜訓練有興趣

或是一些更獨特的手法,像是把氣球吹滿;拿著啞鈴上下左右轉,或是把手或手指或在肌肉特定的點上,放鬆肌肉

這些聽起來有點不可思議。對,的確有治療師在學,也有治療師在教,更有治療師把這當作鎮店之寶

如果你是以上學派的頭號粉絲,你可能會覺得我以偏概全,每個人有自己被教育的選擇,信仰的自由

是的,我也沒有覺得以上學派有什麼不好,只是好像大家都忽略更基本的治療技術(不是基礎解剖肌動學喔)。很大的原因是因為基本的東西很無聊,在商業市場上比較難吸引學生(或教練)買單

為什麼說基礎很重要,是因為物理治療學系在大學針對基礎運動這一塊接收到的資訊很少。許多治療師因為沒機會接觸,最後乾脆放棄

另一個很大的原因,是大家對治療的認知好比打針 - 「一次就好」,或是被社體媒體伸展大師洗腦了,做一個動作應該就不痛了

事實上,這是錯的。因為治療要快速達到成效的壓力,促使現今的治療師尋求快速解決疼痛的辦法,或是學花巧的運動,讓病人覺得不可思義

當然這跟病人的認知有關,如果病人對身體疼痛有更深的了解,應該不會被這種技倆騙倒。就像你有看過魔術解說跟沒看過一樣

一般的運動治療,跟花巧的運動,效果大多是一樣的

花更多的時間,跟病人在溝通,互相了解,衛教疼痛,勝於急著一時多管齊下,舞刀弄棍
. #jamesthephysio signing out


#jamesthephysio signing out
-
#physicaltherapy #physiotherapy #rehab #dpt #prehab #physio #exercises #workout #functionalfitness #strengthandconditioning

#functionaltraining #personaltraining #injuryprevention #toolsinthebox #fitnessphysio #quote #brainwork #strength #fitness #fisio #fisioterapeutas #物理治療 #運動醫學 #相信專業 #相信你的物理治療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