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與成因
- 每日從尿中排出蛋白質總量>150 mg
或
- 尿液試紙白蛋白檢驗,呈陽性
蛋白尿不僅能發現早期腎臟病變,重度的蛋白尿也會傷害腎功能。常見診斷如下:
- 蛋白尿偽陽性:當尿液過鹼、尿液太濃或尿中有血(月經污染)時,可能會有尿蛋白反應呈陽性的狀況。
- 間歇性蛋白尿:蛋白尿時有時無,但患者沒有其他全身性或腎臟疾病。
- 暫時性或功能性蛋白尿:又稱 良性蛋白尿 ,患者出現脫水、發燒、心臟衰竭、癲癇發作等狀況,或處於月經時、突然暴露於寒冷環境時,可能會有暫時性或功能性蛋白尿出現。一般不需要治療,只要需要避開相關因子。
- 病理性蛋白尿:即每次尿液檢查都有存在蛋白尿,多為腎臟或泌尿道(輸尿管、膀胱、尿道)疾病所造成,病因可是腎臟或泌尿道原發性疾病,也可是其他器官疾病或腎毒藥物對腎臟或泌尿道的影響。病理性蛋白尿又分腎小球之基底膜之通透性改變所引起腎小球性蛋白尿(glomerular proteinuria)、腎小管吸收蛋白質有問題之腎小管性蛋白尿(tubular proteinuria)及產生過多之溢流性蛋白尿(overfloe proteinuria)。
- 體位性(姿態性)蛋白尿:常見於年輕人,與身體的姿勢改變有著密切關係。患者通常在早上起床解尿時,沒有蛋白尿,但經過長時間活動、走路、劇烈運動、站立後,就會出現蛋白尿。然而當平躺一段時間後又會消失。可以用日間及夜間分開收集之總尿蛋白量確診。通常是暫時性的症狀,會自行消失,但也有少數人會持續長達10至20年才逐漸消失。
- 腎小管疾病:蛋白在腎小管再吸收不良所致。
- 腎臟病變導致的蛋白尿:為最常見的病理性蛋白尿的原因,通常腎小球或腎小管發生不可逆的破壞時,就會有持續性的蛋白尿。
- 超負荷導致的蛋白尿:白血病或某些惡性疾病,會產生過多、較小的免疫蛋白,穿過腎小球到達腎小管,且數量超過腎小管的最大吸收量,進而排入尿中。
症狀及症候
蛋白尿可能完全沒有症狀,症狀會依蛋白尿的嚴重度,與其引起的疾病不同,而略有不同。
可能出現的症狀
- 血尿
- 頻尿
- 高血壓
- 膽固醇上升
- 腎功能異常
- 腸胃不適、嘔吐
- 尿液出現很多泡沫,且不易消失
- 水腫,包含下肢水腫、腹水、全身水腫等等
檢測及篩檢方法
尿蛋白的檢查方法可分為 定性與 定量。定量:收集、測量整天小便中的蛋白排泄總量,缺點為麻煩且不易收集完整
- 24小時之蛋白質總量:測量每日從尿中排出的尿蛋白質總量。患者應在留尿時間開始前,先將膀胱排空,並將留尿期間所有尿液儲存於乾淨容器內,待留尿時間結束後,計算尿液總量並搖勻尿液,取出10ml送往醫院檢查。 切記留尿容器不得使用裝過牛奶的容器,洗過也不能用!
定性:較常使用,只要將試紙放入尿中,看試紙顏色的變化就能判定,越多「+」代表尿中蛋白的濃度愈高,但不一定代表尿蛋白排泄總量較多。 尿液檢查試紙定性結果常分為:[embed]https://public.flourish.studio/visualisation/7873579/[/embed]尿液的白蛋白與肌酸酐比值(UACR):
- 正常<20 ug/mg
- 微量蛋白尿 20-199 ug/mg
- 巨量蛋白尿 ≥200 ug/mg
腎臟穿刺檢查:可透過病理報告,判斷引起蛋白尿真正的原因
治療方案
根據不同疾病採取不同治療方案,可參見:
相關章節。
參考資料
add
參考文獻
目前尚未新增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