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

周邊血管疾病一般為腿部動脈因動脈硬化,引起狹窄阻塞的血管疾病。周邊血管疾病可能代表全身性的動脈硬化。若不及早治療,恐怕會有截肢風險。若是全身性的靜脈血管硬化,則稱為靜脈栓塞。

成因

周邊血管疾病最常見的成因為 動脈硬化,而動脈硬化的病態生理學大致如下:

  1. 血脂肪沉在動脈血管壁內層
  2. 產生鈣化、纖維化、出血、栓塞
  3. 導致動脈粥狀瘤或動脈硬化斑,漸漸阻塞血管管腔
  4. 血管管壁受到影響,血管壁變弱

除了動脈硬化,其他可能導致周邊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有:

  • 年齡
  • 吸菸習慣
  • 三高,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
  • 甲狀腺功能低下症
  •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Hyperhomocysteinaemia)

流行病學

周邊血管疾病的盛行率會隨著年齡增加,德國研究顯示,45-49歲男性的周邊血管疾病盛行率為 3%,而到了70-75歲攀升至18.2%;45-49歲女性的周邊血管疾病盛行率為2.7%,於70-75歲攀升至10.8%。

症狀及症候

症狀

  • 有間歇性跛行:快走、運動時小腿會疼痛,除了小腿之外,疼痛位置也可能是大腿、腳踝、臀部等等,只要休息大約10分鐘,疼痛就會改善。若患者以前曾有周邊血管疾病,休息時可能也會疼痛。

徵候

  • 在正常溫度下放鬆,下肢、足部外觀冰冷或蒼白,若下肢抬高後,仍有冰冷或蒼白的現象,可能代表周邊血管疾病更為嚴重
  • 足部顏色變化、指甲變後、潰瘍、壞死、毛髮掉落、肌肉與皮膚萎縮
  • 股動脈對於聽診與觸診的敏感度低
  • 足背動脈與後脛動脈脈動減少或無脈動

檢測及篩檢方法

  • 詢問病史
  • 是否有相關疾病:腦血管病變、高血脂、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等等
  • 血管疾病史
  • 下肢是否曾經受傷,有麻木、刺痛感、潰瘍、水腫、冰冷、毛髮掉落等狀況
  • 踝肱血壓比值 (ABI):診斷周邊血管疾病最有效且最客觀的工具。美國心臟醫學會建議,檢查順序依序為
  • 左側ABI:左踝收縮壓/左右上臂較高的收縮壓
  • 右側ABI:右踝收縮壓/左右上臂較高的收縮壓
  • 若休息平躺時,ABI<0.9,為異常
  • 若足踝收縮壓比上臂多75mmHg,或ABI>1.4,也屬於異常狀況
  • 糖尿病患者若ABI>1.4,近8成有周邊血管疾病
  • 量測其他下肢動脈不同段落的收縮壓
  • 杜卜勒超音波:為一種下肢動脈血管疾病診斷的準確工具,可以評估各分段的血管是否通暢。
  • 數位減贅血管攝影 (DSA)
  • 動脈血管攝影
  • 磁振造影血管攝影
  • 腳趾脈搏波形測定
  • 壓力試驗

治療方案

  • 控制危險因子
  • 戒菸
  • 控制高血脂、高血壓與血糖
  • 抗血小板藥物
  • 阿斯匹靈
  • Clopidogrel
  • 足部照護
  • 治療間歇性跛行症狀
  • 復健運動
  • 藥物
  • 抗血小板藥物
  • 抗凝血劑

參考資料:

  • 家庭醫師臨床手冊第四版
  • 家庭醫學與基層醫療第三十一卷第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