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創作者:何建輝醫師
最早從2019年12月開始的新冠肺炎,在經過將近兩年的時間後,截至今年10月,已經造成全世界超過2億4千萬人感染、超過490萬人病故,每天仍有超過40萬人確診以及7000人喪生。
不少歐美、開發中國家的 疫苗 覆蓋率都已達5成以上(如:美國、英國),少數國家更有7-8成以上的覆蓋率(如:中國、新加坡、加拿大、以色列),但世界平均完整接種比例僅約36%。即便是已完整接種、開始與病毒共存的國家,仍有約1000分之1到100分之1的死亡率,比起流感重症的萬分之1高出十至百倍。
台灣雖然有幾次小規模社區感染,但時至截稿時,對比世界與同樣是防疫資優生的國家,台灣已再次將7日平均線壓制在每日平均不到1個案例,實屬相當了不起的成績,但在如何拿捏追求疫情清零或是試圖與病毒共存的同時放寬經濟措施,仍是我們的困難課題。
隨著國內疫情趨緩,我們也有時間喘口氣,檢視COVID-19除了大家最恐懼的重症外,還會帶給確診者哪些 中長期的後遺症 。畢竟只有10%左右的患者會達到所謂的重症,甚至 肺纖維化 ,即使復原後仍需要長期使用氧氣。更多的是染病時僅有類似感冒的輕微症狀,但在經過支持性治療後,仍有揮之不去的陰影——「新冠肺炎後遺症」,這些後遺症仍會在康復者身上存在長達數周,甚至數月、半年以上才會消失。
什麼是Long COVID?輕症患者也可能有逾半年的後遺症
英國國健署 (NHS) 便定義這樣新冠康復者的長期後遺症為「Long COVID」。常見症狀包含:
呼吸道方面症狀
- 胸悶
- 胸痛
- 喘
- 咳嗽
其他系統方面症狀
- 腸胃道不適
- 嗅味覺的喪失
- 失眠
- 倦怠
- 頭痛
- 記憶力衰退
- 類似創傷症候群的症狀
Long COVID的成因是什麼?哪些人容易有?
根據歐洲不同國家的研究,約有5-20%的新冠患者在康復後有長達1個月甚至12周以上的後遺症,且與當初確診時的嚴重程度無直接關聯。在病毒感染時因病毒入侵中樞神經系統、呼吸系統,甚至之後引起的身體防衛機制造成自身組織的傷害,都有可能是「Long COVID」的成因,但詳細的病理生理機轉仍在研究中。
至於哪些族群是「Long COVID」的好發族群,目前也沒有統一的共識,但部分研究指出,高齡女性、一開始出現呼吸窘迫的病人,出現相關長期後遺症的機會較其他族群來的高。此外,青少年不是「Long COVID」的好發族群,只有不到2%的孩童有持續8周以上的後遺症。
Long COVID該怎麼治療?台灣也有案例!
「Long COVID」的治療方式目前多傾向各科的復健與輔助,例如呼吸道相關的症狀需要由 胸腔內科 醫師評估,是否需要用氧?是否有嚴重的肺纖維化?是否需要使用抗纖維化的藥物?並且合併 復健科 醫師,安排相對應的心肺復健。
此外,許多的心理壓力、類創傷症候群則需要心理諮商、身心科醫師的介入,使得病人能早日回到日常正常的生活中。
台灣也有許多人在疫情中不幸染疫,而有長期的後遺症,去年有留學生Rita因感染alpha變種病毒株,而有長達數月的嗅味覺喪失,今年則有知名藝人陳零九,在康復後仍許多類似恐慌症或自律神經失調的後遺症。目前衛服部也積極整合相關醫療院所去做「Long COVID」的整合復健門診,有相關需求的民眾,應尋求正當管道求助就醫,方能早日脫離「Long COVID」,並恢復正常生活。
Ref:
- https://www.worldometers.info/coronavirus/country/taiwan/
- https://www.worldometers.info/coronavirus/?fbclid=IwAR33kC5X2QMUb7jK1pxTpp4X_afPV0h9cny1_UXYkmhKTe3bCXUgnZU5bug
- https://ourworldindata.org/covid-vaccinations
- https://geneonline.news/long-covid/
- https://www.weforum.org/agenda/2021/07/long-covid-symptoms-re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