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女性走進了診間,約莫30歲的年紀,她穿著OL的服飾,臉上化著淡淡的妝容。她應該是很漂亮的,但眼底下的憂愁卻使她顯得憔悴。「最近遇到什麼了嗎?」醫生首先開了口,一如既往的溫暖嗓音,女人看了看四周,雙手不自然地擺動,顯然是有些不知所措。
頭痛、惡夢不停,「新聞看太多」小心焦慮症上身!
「我最近很常頭痛。」女人說,頭痛並不是什麼稀罕的症狀,醫生一邊想一邊做著紀錄。「還有嗎?」「我最近常常做惡夢,半夜都會驚醒,」女人掰了掰手腕,「啊,有時候走在路上會突然覺得呼吸困難,甚至感覺自己快昏過去了。」
醫生認真地解說最近有許多這樣的例子,並問道: 「你是不是很常看電視或是網路消息呢?」
女人努力地想了想,「果然還是新冠肺炎的消息吧,滿擔心家裡的老人家或親友會被感染,畢竟他們抵抗力比較弱一點。」「啊,還有之前黑鷹跟Kobe的事件,我有一陣子都很擔心,不知道會不會走在路上就⋯⋯不見了。」
「你先別太緊張,你應該是典型的焦慮症狀。」
「焦慮症狀?」
什麼是焦慮?對未知事物的恐懼,可造成自律神經失調、恐慌症、焦慮症...
「是的,造成焦慮的原因很多,貧窮、童年受虐或家族有精神病史的人屬於較高危險的族群,而 一般人比較可能是因對於未知事物的恐懼引起,輕度時會使自律神經失調,嚴重一點引起恐慌症,最後則變為焦慮症 。」
「你時常有的失眠、冒冷汗、嚴重心悸、呼吸困難等,就是徵兆,如果這個症狀維持六個月以上,就很有可能是焦慮症。當然,也有可能是臟器或是咖啡因引起,所以我們診斷時,都會先排除生理上的可能因素再做治療。」
女人把雙手交握,然後又放開,重複了幾次。
焦慮怎麼辦?減少壓力來源、深呼吸+補充營養,有助穩定情緒
醫生溫柔地說:「但症狀輕微時可以先 透過簡單的放鬆療法,例如不看新聞,減少壓力來源,或者利用深呼吸運動等技巧提升腦內啡,穩定情緒。 」
「另外,藉由補 充B群、鈣、深海魚油或是蔬菜,也能達到穩定神經黏膜的效果,幫助減緩焦慮。 」
「那如果還是更嚴重該怎麼辦?」女人的疑惑似乎沒有消減。
「那時我們就會使用SSRI、SNRI 、Anxiolytics 等抗憂鬱藥物,幫助治療。」醫生聽出她話中的不安,補了一句:「但像你的狀況,只要改變原有的生活型態,配合我剛剛所說的放鬆療法,很快就能遠離這些症狀囉。」
女人道了謝離開診間。而這次門又被推開了,走進來的是個身著西裝、打著領帶的男人,但不同於自信的裝扮,他的臉上好似埋著一層深沉的陰鬱。
醫生依舊用溫暖的嗓音問出一句:「最近遇到什麼了嗎?」
ēsen 的話:
焦慮症的產生與外在壓力及個人的人格特質和易感性有關,最近社會上有許多不幸的事件,如新冠肺炎、黑鷹失事等,對這些事物的恐懼與擔憂,更容易讓壓力超出個人所能承載的狀況。
焦慮會引發什麼生理上的症狀?
常見的徵狀有:生理的發熱、心悸、過度換氣、暈眩等,情緒上則會有害怕、激動、不安、憂鬱等 。 一般來說, 若這些徵狀持續六個月以上,且在生理上未有其他疾病,便有可能是焦慮所引起。
如何治療焦慮?
現今對焦慮症較常從心理與藥物治療兩者著手,前者會透過 遠離壓力源或是運動等方式,後者則是服用抗焦慮劑與抗憂鬱劑控制情緒。
ēsen 叮嚀:
ēsen 提醒大家,關心社會是好事,但也要隨時注意自己的心理狀況,不要超出可負荷的範圍!若真的有不舒服的徵兆出現,也要趕快尋求醫師協助,更切記不要自行停藥或減藥,以防治療的效果不彰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