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
胃食道逆流是因胃酸不正常逆流至食道所引起的問題,可能會有相關後遺症或導致生活品質受到影響。
胃食道逆流是因為胃部或小腸,像是胃酸、膽酸、消化酶等內容物逆流到食道,而引發整個消化道之不適症狀,約有20%的病患,因為長期被逆流物刺激,造成食道發炎病變,如糜爛、潰瘍、食道管腔纖維狹窄等,如此可以進一步稱為逆流性食道炎、糜爛性食道炎。
成因
造成胃食道逆流的原因有兩個部分:
胃部中的內容物有逆流的傾向
當胃部的內容物變大,像是吃飽後、胃部排空太慢、身體姿勢改變(前彎、躺下)、腹部壓力上升(懷孕、腹水、緊身衣物),胃部的內容物就有可能有逆流的傾向。
抗逆流機制出現問題
- 食道括約肌為主的「抗逆流屏障」
- 藉食道蠕動、腺體分泌、重力形成的「管腔酸清除作用」
- 受吸菸、飲酒、高溫或高張溶液、藥物、老化影響的「組織抵抗力」
多數人的胃酸分泌都在正常範圍內,約有80%是與下食道括約肌鬆弛有關,次要原因才是胃排空減緩、胃酸過度分泌或食道蠕動功能不佳等。
若同時存在裂孔疝氣,則會增加括約肌鬆弛發生,須回復正常的解剖位置,才能改善症狀。
流行病學
胃食道逆流疾病之盛行率會因為地域而有所不同,一般認為東方國家是低於西方國家的,美國約有20%的人口數有經歷過這樣的症狀;在台灣,由於飲食生活習慣日漸西化,目前胃食道逆流的發生率也逐漸增加,統計約落在6-25%,男女比為3:1。
症狀
典型
- 反覆性食道發炎症狀,例如心臟灼熱感
- 食物逆流至口中,使得口中含有酸、苦等味覺
非典型
- 咽喉部逆流所導致的咽喉、呼吸道症狀,包括喉嚨痛、反覆鼻竇炎、聲音沙啞、慢性咳嗽、氣喘、吸入性肺炎、胸痛
合併症
食道狹窄、出血、穿孔;巴雷氏食道(長期逆流性傷害)
檢查
24小時食道酸鹼值監測
在下食道括約肌上方5公分放置電極,以測量食道內酸鹼度,系統會自動分析逆流次數、最長逆流時間、pH值小於4的時間長度等。
食道內力學檢查
評估食道蠕動的功能、下食道括約肌壓力(不過約有30-50%胃食道逆流的病患在下食道括約肌壓力是正常的,而正常人也有10%左右可發現下食道括約肌壓力比較低)。
若檢測出病患的下食道括約肌壓力較低時,其對於藥物治療的失敗率、復發率較高,可以建議病患接受手術治療。
內視鏡或切片檢查
在歐美國家會建議先給予初步治療後再進行內視鏡檢查,避免因為發炎而影響診斷;內視鏡可以直接看到食道黏膜,必要時可切片,用來評估食道黏膜膜之傷害程度,如糜爛、潰瘍、狹窄、巴雷氏食道、食道癌。
食道鋇劑攝影
非基本檢查,可在攝影中發現逆流現象,但敏感度和特異性較低,不過可同時藉由顯影方式診斷疝氣、食道狹窄⋯⋯等。
治療
多數的病患必須要長期治療。
非藥物治療
第一階段會著重在生活方式的調整:
- 枕頭調高約15-20公分
- 睡前三小時勿進食
- 適度減肥
- 勿暴飲暴食
- 避免餐後立即平躺
- 避免食用茶、咖啡、可樂、巧克力、酒精、辛辣的食物或甜食
- 控制體重
- 勿穿著緊身衣物
- 避免或減量有關藥物
藥物治療
若食道pH值為4以下時,胃酸逆流對食道的傷害更加明顯,藥物治療包括:
- 一般制酸劑
- 乙型組織胺受體拮抗劑
- 氫離子幫浦抑制劑(PPI)
- 腸胃蠕動促進劑
手術及內視鏡治療
約有15-20%對上述藥物療法反應不佳的病患可以考慮外科手術,以及嚴重需長期維持藥物者、難以控制的併發症(如穿孔、狹窄、出血、阻塞、慢性吸入性肺炎、高度食道上皮異生或癌性病變者),都可以考慮手術和內視鏡治療。
何時轉介
- 懷疑有併發症(如食道狹窄、巴雷氏食道)
- 對藥物治療反應不佳者
- 需考慮組織切片協助診斷者,如腫瘤或感染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