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

腹瀉指的是大便的含水量增加、大便次數頻率增加到每天3次或以上,也有可能兩者都是。依發生的期間:急性腹瀉(低於14天(含))、持續性腹瀉(大於14天)、慢性腹瀉(超過30天);另外有嚴急性社區型腹瀉是指每天4次以上的水便,並且超過3天。

急性腹瀉

通常會自行痊癒。

  1. 感染性腹瀉的主要原因,包括細菌(可能造成嚴重腹瀉)、病毒、原蟲類等感染所造成的。
  2. 多數感染性腹瀉是因病毒而起,也經常會引起胃和小腸的感染,症狀一般會持續2至3天,大便不會出現血液或膿液,可能有輕微發燒;細菌感染所引發的急性腹瀉則較常位在小腸和結腸。
  3. 旅行者腹瀉:顧名思義是在旅行途中或之後發生腹瀉症狀,主要的致病因子是會引起腸毒性的大腸桿菌(Escherichia coli)、沙門氏菌(Salmonella)及滴蟲(Giardia lamblia)等。
  4. 醫源性腹瀉:可能是與抗生素相關的偽膜性大腸炎,或是服用含有sorbitol、mannitol的糖漿及管灌飲食,藥物的副作用也有可能引起此類型腹瀉。
  5. 免疫不全者腹瀉:愛滋病患者、使用免疫抑制劑或長期服用大量類固醇者,都很容易引起較嚴重的腹瀉並且有併發症風險。

慢性腹瀉

往往會影響生活品質。

  1. 腸激躁症 :多半靠臨床症狀診斷,約半數病人大便會有伴隨黏液出現,通常在早上或餐後解便,腹痛高機率在排便後緩解,症狀可能和情緒壓力相關,但腸激躁症不會有大量腹瀉、血便、油便或夜間腹瀉。
  2. 發炎性腸疾病 :例如克隆氏症(Crohn's disease)和潰瘍性大腸炎(Ulcerative colitis),前者從口腔乃至於到肛門整個腸胃道都有可能受到侵害,大便潛血反應通常為陽性;後者症狀分為輕、中和重度,輕重程度代表不同程度的大腸部位侵害,伴隨有血便、腹痛、發燒、輕微貧血和體重減輕。
  3. 吸收不良症 :與小腸疾病、胰臟功能不全有關,或是胃切除手術後出現,以及缺乏雙醣酶等。典型症狀有臉色蒼白、油膩惡臭的大便及體重減輕。
  4. 慢性感染 :滴蟲(Giardia),阿米巴原蟲(Ameba),Cryptosporidium和Cyclospora等持續性感染所造成。
  5. 內分泌疾病 :相關疾病有甲狀腺機能亢進、糖尿病、腎上腺功能不全等。
  6. 惡性腫瘤 :有可能是直腸癌壓迫到腸胃道或影響腸道吸收水分有順暢度等。
  7. 緩瀉劑和其他藥物 :長期使用瀉藥或抗生素所導致。
  8. 大便失禁 :肛門括約肌功能障礙所致。

成因

發生腹瀉有4種生理原因。

  1. 滲透性腹瀉 :吃了容易吸收不良的物質到腸腔內(通常是碳水化合物),會造成滲透壓力差,水分就會被動流入腸腔,卻超過腸道吸收的臨界值而造成腹瀉,通常禁食後即可改善。
  2. 滲出性腹瀉 :腸子的粘膜發炎或破皮,造成黏液、血液、膿液滲進腸腔內,最後以糞便方式排出體外;感染、腸道缺血、癌症、放射線腸炎⋯⋯等,都有可能引起此類型腹瀉。
  3. 分泌性腹瀉 :由於腸上皮細胞有不正常的離子傳遞,使得上皮分泌的液體和電解質進到腸腔內,超過腸腔能夠吸收的程度,可能因為細菌的毒素、膽酸、無法吸收的食用脂肪、某些藥物等都會造成這種腹瀉,禁食可能也無法改善。
  4. 腸蠕動障礙 :小腸蠕動速率過快,食物殘渣與腸表面接觸時間減少,大量液體、水分超過大腸可吸收的極限而導致腹瀉;相反的,小腸蠕動過慢會造成細菌滋生,同時影響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膽鹽的吸收,進而造成腹瀉;另外,若是大腸蠕動過快,會太早將大腸內容物排空,這主要是腸激躁症造成腹瀉的原因。

症狀

  • 多數類型的腹瀉不會造成嚴重的不適,可以自行恢復。
  • 發炎型腹瀉有時會伴隨急性大便、下腹部絞痛或解便時肛門疼痛、發燒和全身不適等。
  • 非發炎性的腹瀉常帶有上消化道的症狀,像是噁心、嘔吐、右下腹部絞痛。
  • 大量腹瀉會造成體液流失,會造成頭重腳輕的眩暈感、口乾舌燥,嚴重的話可能會脫水、意識模糊,甚至會死亡。

徵候

  • 如果腹瀉造成液體大量流失,會出現脫水所引起的症狀,像是意識模糊、粘膜和皮膚乾燥等,也有可能出現姿勢性低血壓。
  • 非發炎性的腹瀉會有大量水便(非血便),糞便顏色淺和臭,含有未消化殘渣,為水湯狀或油膩狀,可聽見腹部內攪動的聲音。
  • 發炎性的腹瀉會出現少量血便,或黏液狀排泄物,糞便的顏色深且通常不臭,多為凝膠狀。

檢測及篩檢方法

一般腹瀉不需要特別檢查,但如果懷疑是發炎性的出血腹瀉,造成嚴重體液流失、有發高燒、厲害的腹痛等症狀超過3天、社區流行性腹瀉(可能為感染)或免疫功能低下者,需要進行以下的檢驗:

  1. 初步檢查(常規檢驗):全血球和白血球、血清電解質、腎功能和尿液等檢查,以評估腹瀉所引起的情形。
  2. 採檢新鮮糞便:白血球(膿細胞)、潛血反應、紅血球、細菌培養、Clostridium difficile毒素抗原、寄生蟲卵、原蟲、脂肪等。
  3. 直腸鏡、大腸鏡的檢查:針對有血便、不明原因腹瀉、偽黏液性大腸炎和緩瀉劑濫用等的鑑別診斷。
  4. 大腸和小腸的鋇劑顯影檢查,可以找出腹瀉的部位和病灶的範圍。

治療方案

  1. 多數通過禁食可自行痊癒,若要以醫學方式介入,目標主要是預防脫水及電解質流失。
  2. 若嚴重脫水(大於體重的10 %)、休克或昏迷、引起全身性嚴重疾病,應就醫並住院治療,接受靜脈輸液。
  3. 霍亂所引起的大量體液流失,可服用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的電解質溶液來治療;若只是輕微脫水,可將市售運動飲料以1 : 1比例加水稀釋,少量多次飲用。
  4. 不一定要完全禁食,在腸胃道可忍受的程度下,可補充清淡的流質食物,維持身體營養需求。
  5. 經由糞便培養後,確定為細菌性腹瀉,應選用最有效的抗生素,若培養結果沒有那麼快出來,可選用tetracycline , ampicillin , baktar , norfloxacin , erythromycin等,但切記不要濫用抗生素,以免讓具有抗藥性的菌株出現,或引起偽膜性大腸炎。
  6. 根據過去研究指出,注重個人衛生習慣可預防或降低旅行者腹瀉的發生率,亦可先服用抗生素,可達到90 %以上的預防,但不建議去到每個未開發國家旅行都使用;若去腹瀉高傳染性的地區,在旅行的第一天可以服用doxycycline, baktar, 或norfloxacin,返家後仍可持續服用1-2天;除非業務上需要必須時常出差,可以短暫使用抗生素2到5天,但最多也不可以持續服用超過3星期,以免產生抗藥性和副作用。
  7. 其他的輔助藥物:可短暫使用吸附劑(例如Kaolin和Pectin)、抗分泌藥(例如bismuth subsalicylate)可當第一線使用藥物、鴉片類藥(例如operamide)也可針對短暫症狀緩解。

轉介

  1. 除腹瀉外,還具有嚴重的腹痛或直腸疼痛。
  2. 合併發高燒(超過38.5度C以上)。
  3. 大便當中夾雜血絲或鮮血。
  4. 明顯脫水。
  5. 腹瀉超過3天以上。

參考資料

  1. Martines BC, Zoysa JD : The magnitude of the global problem of diarrheal disease : A ten – year update . Bull World Health Organ 1992 ; 70 : 705.
  2. Gregory LE, Canan A : Diarrhea . Manual of Gastroenterology . 2 nd ed . New York :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 1994 : 176 – 87.
  3. Jaime A – M, Ralph AG : Acute diarrhea : a practical review . Am J Med 1999 ; 106 : 670 – 6.
  4. Mark D, Freddy TK, Roxan S : Evaluation of patients with chronic diarrhea. N Engl J Med 1995 ; 332 : 725 – 9.
  5. Powell DW : Approach to the patient with diarrhea. In : Yamada T, Alpers DH, Owyang C, et al , eds . Textbook of Gastroenterology. 2 nd ed . Philadelphia : 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 1995 : 813 – 31.
  6. Park SI, Giannella RA : Approach to the adult patient with acute diarrhea. Gastroenterol Clin North Am 1993 ; 22 : 483 – 97.
  7. Shlim DR : Diarrhea at the summit . Clim Infect Dis 2005 ; 41 ( Suppl 8 ) : S521 – 3.
  8. Shlim DR : Looking for evidence that personal hygiene precautions prevent traveleræ's diarrhea. Clin Infect Dis 2005 ; 41 ( Suppl 8 ) : S531 – 5.
  9. Shlim DR : Update in traveler‘ s diarrhea . Infect Dis Clin North Am 2005 ; 19 : 137 – 49.
  10. Camilleri M, Sellin JH, Barrett KE : Pathophysiology, 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 of chronic watery diarrhea. Gastroenterology 2016 Oct 20.
  11. 家庭醫師臨床手冊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