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許多人會選擇到海邊戲水,清涼一下,但一上岸卻發現自己滿身通紅,洗澡時痛不欲生,竟然是嚴重曬傷啦!家都知道防曬主要是要防止陽光中的紫外線傷害皮膚,然而真正的防曬小撇步你知道嗎?
首先我們要先認識讓我們曬傷的元兇—紫外線。
UVA、UVB、UVC 三種紫外線波長,最需要防護的是...
紫外線依照波長的範圍,依序分為 UVA、UVB、UVC 三種。波長越長,穿透力就越強,在一般的狀況下,波長最短的UVC會被大氣層阻擋,而大約5% 的 UVB 會到達地表,但高達 95% 的 UVA 都能暢行無阻。
所以市面上防曬產品的設計,通常都是針對 UVB 跟 UVA 為主。兩者之中,UVB 的波長較短,穿透力較低,傷害主要在表皮層,但能量較強,容易造成曬紅、曬傷,長期累積下來更有可能引發皮膚癌。
UVA紫外線:造成皮膚老化的元凶!
而UVA 的波長較長,穿透力較高,依照波長可分為 長波 UVA 與短波 UVA,前者的傷害可到達真皮層,但能量較低,因此會導致曬黑與老化,後者則可抵達表皮較深處。
UVA長期照射會出現皮膚老化的現象,例如皮膚變薄、失去彈性、形成皺紋等問題。而在具體的防曬策略上,目前有物理性與化學性兩種策略,以市面上產品為例,物理性防曬劑最常用的就是二氧化鈦 (TiO2) 跟氧化鋅(ZnO)這兩種,而其他的防曬成分幾乎都是俗稱的化學性防曬劑。
物理防曬、化學防曬怎麼挑?哪個比較厲害?
一般來說,物理性防曬劑對於長波 UVA 的防護力比較弱,但安全性與穩定性較佳,然而為了平均分佈於皮膚表面, 其配方通常會讓使用者感覺稍嫌油膩。而化學性防曬劑對長波 UVA 有不錯的防護力。
但可能有滲入皮膚吸收或是過敏的風險,因此異位性皮膚炎患者或幼兒建議避免使用,但同時它擦起來感覺較為清爽,不會有難受感。
常在防曬乳上看到的 SPF、PA+,又是指什麼呢?
但即使簡單分為物理性與化學性,市面上的防曬產品還是百百種,到底該怎麼挑選?這就要看它們的防曬係數(SPF)與UVA防護等級(PA)啦!SPF 是針對 UVB 的防曬指標,也是最常見的防曬指標之一。
如前面所說,UVB 主要造成皮膚曬傷和變紅,而SPF10 就代表該產品讓皮膚曬紅的時間「 延後10倍」,因此本來10分鐘曬紅的皮膚,擦了防曬後就要100分鐘才會曬紅啦!
但這也代表防曬產品只是延後曬紅、曬傷的時間,並不是擦了就無敵喔!而PA則是代表對UVA的防護效果,是將所謂的曬黑係數(PPD)以+號表示,越多+號代表其防曬效果越好,目前台灣是採用日本的標準 ,最多可到4個+,代表此產品能將曬黑時間延長至16倍以上。
然而,不論選擇何種防曬產品,還是要看清楚上頭標示的成分與功效,才不會愛美不成,反而刺激了身體,賠了夫人又折兵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