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國民健康署國民健康訪問調查 (NHIS) 2017年的數據,未滿12歲兒童的氣喘盛行率為5.6%,12歲以上的氣喘患者中,有22.6%曾在1年內氣喘發作,其中17.2%並未依照醫生指示,定期回診追蹤。氣喘是台灣相當常見的慢性呼吸道疾病,甚至可能有猝死風險,提醒民眾不應輕忽氣喘,必須定期追蹤治療。
Q:氣喘是甚麼?
氣喘是一種呼吸道慢性發炎疾病,含有氣道敏感、呼吸氣流受限,與呼吸道症狀。其中氣道敏感會導致哮嗚聲、胸悶、咳嗽、氣短促等症狀,常於清晨或晚上發生;可逆性支氣管收縮、呼吸道壁腫脹、慢性黏液塊形成,與呼吸道重塑,則可能導致呼吸氣流受限。氣喘無法被完全治癒,但可以控制症狀,持續就醫追蹤,並進行必要的治療。
Q:氣喘發作的症狀有哪些呢?
- 因為大笑、運動、過敏原、冷空氣,
- 常有陣發性喘息
- 咳嗽(有/無痰皆算)
- 胸悶
- 呼吸時發出哮鳴聲
- 其他可能是氣喘的症狀:
- 明顯的夜間咳嗽
- 曾有喘鳴或反覆出現喘鳴
- 曾在運動後、接觸貓狗毛、接觸花粉、吸入污染空氣或二手煙時,出現咳嗽、喘鳴
- 一感冒就感覺胸悶,通常要持續10天以上才會好
- 服用阿司匹靈或乙型交感神經阻斷劑,就會感覺到胸悶或喘鳴
- 胸悶與喘鳴症狀在服用或吸入支氣管擴張劑後,就會立刻改善
Q:氣喘的成因?什麼是誘發氣喘發作的危險因子?
氣喘的成因非常複雜,除了遺傳因素以外,環境刺激也扮演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幼兒期的感染。目前醫界的共識認為氣喘與人體免疫系統T細胞平衡相關,由於地球環境與人類生活習慣的改變,許多人的第一型T輔助細胞減弱、第二型T輔助細胞增強,兩者平衡失調,進而引發過敏體質。已知可能誘發氣喘發作的危險因子如下:
- 強烈情緒與壓力
- 冷空氣
- 運動
- 普通感冒等呼吸道感染
- 接觸過敏原,包含食物與環境。
- 空汙
- 服用特定藥物
- 胃食道逆流
Q:如何治療氣喘?
氣喘發病年齡愈小,成人後氣喘痊癒的機率愈高,而成人期才開始的氣喘則較不易消失。氣喘的治療目標為
- 每日全無/僅有輕微慢性症狀
- 少急性發作,即便發作也很輕微
- 沒有緊急就診紀錄,不需要/很少急用乙二型交感神經興奮劑
- 日常活動、運動不受限制
- 沒有/僅有輕微藥物引起的副作用
- 尖峰呼氣流速值接近正常,早晚差異小於20%
氣喘治療以藥物治療為主,常見藥物有:
長期用藥
- 類固醇:吸入式類固醇為首選,成人長期使用也幾乎不會有副作用,但兒童服用高劑量可能會延緩長高,通常停藥後就會恢復。急性氣喘發作時,可給予短期的口服或針劑類固醇。長期
- 白三烯受體拮抗劑:口服劑型,適用於輕度持續氣喘患者,但療效比低劑量吸入劑型類固醇更差,通常作為添加藥物。針對中重度氣喘患者,可與吸入劑型類固醇合用,以降低類固醇的使用量。
- 茶鹼類支氣管擴張劑:過去常用的支氣管擴張劑,因為副作用較大、安全性較差,如今愈來愈少使用。若有嚴重的急性氣喘發作,應及早使用針劑式茶鹼類支氣管擴張劑。
發作時用藥
- 乙二型交感神經興奮劑:最常用的支氣管擴張劑,常用包含吸入劑、口服錠。可分為長效型與短效型,長效型較常用於維持療法,常與吸入型類固醇合用,短效型則常用於緩解急性症狀。
- 抗膽鹼支氣管擴張劑:治療氣喘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局部吸入劑型為主。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而言,是優先選擇的藥物,但對於其他疾病患者而言,屬於其他藥物的輔助療法。
- 口服與注射類固醇
Q:氣喘患者平時應自我監測那些症狀呢?
- 注意氣喘症狀是否加劇,頻率是否增加
- 是否變得更難以呼吸,可使用儀器測量
- 使用吸入器的頻率是否增加
Q:每次氣喘發作都要就醫嗎?我什麼時候該緊急就醫?
- 氣喘發作,且手邊沒有吸入劑可以使用
- 氣喘惡化,氣喘發作頻率與嚴重度加劇
Q:可以爬山嗎?要買空氣清淨機嗎?氣喘患者生活注意事項有哪些?
- 避免爬高山
- 避免至太冷、氧氣較稀薄的地方旅行
- 避免使用「臭氧」功能之空氣清淨機
- 盡量保持室內外溫度一致
- 外出戴口罩
ĒSEN小叮嚀
氣喘在台灣是相當常見的呼吸道慢性疾病,氣喘患者應注意生活環境與作息,定期就醫追蹤。時常有咳嗽、喘息、胸悶等症狀的民眾,也可以注意自身健康狀況,沒有「喘」的感覺也有可能是氣喘患者! 參考資料:
add
參考文獻
目前尚未新增標籤